在癌症治疗的漫漫征途中,靶向药曾是众多患者对抗病魔的有力武器。它精准出击,直击癌细胞要害,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然而,癌细胞的狡猾超乎想象,随着时间推移,靶向药耐药问题逐渐凸显,令许多患者陷入困境。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汤日杰教授介绍:但如今,介入治疗的兴起为这些患者点亮了新的曙光。
靶向药耐药——困境
靶向药通过特异性地结合癌细胞上的特定靶点,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从而实现精准抗癌。但癌细胞如同顽强的 “敌人”,在靶向药的持续攻击下,不断 “进化”。它们或是使靶点发生突变,让靶向药无法精准识别;或是激活其他旁路信号通路,绕过被阻断的生长途径,导致靶向药的疗效大打折扣。当耐药发生,肿瘤往往重新开始生长、扩散,病情再度恶化,患者和家属的心情也随之坠入谷底。
介入治疗原理与优势
介入治疗是一种融合了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的前沿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精准引导下,医生能够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经人体自然腔道或微小创口送至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治疗。
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介入治疗具有诸多显著优势。
其一,它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病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极小,极大地降低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其二,介入治疗能够在局部实现高浓度的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这在靶向药耐药后,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介入治疗应对靶向药耐药实例
肝癌领域:
肝癌患者在接受靶向药(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治疗一段时间后,常面临耐药难题。此时,介入治疗中的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成为有力的 “后援”。TACE 通过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经导管注入供应肿瘤的动脉血管,一方面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杀伤癌细胞,另一方面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临床研究表明,对于靶向药耐药的肝癌患者,TACE 治疗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以患者李先生为例,他在服用仑伐替尼一年后出现耐药,肿瘤标志物急剧上升,肝脏肿瘤也有增大趋势。在接受 TACE 治疗后,李先生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首次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肿瘤体积缩小了约 30%,肿瘤标志物也大幅下降。后续经过多次 TACE 治疗,李先生的肿瘤得到长期稳定控制,他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能够正常生活与工作,生存期较预期大大延长,为后续可能的其他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肺癌领域:
在肺癌治疗中,当靶向药耐药后,介入治疗同样大显身手。例如,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是一种常用的介入手段。通过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支气管动脉,使药物快速到达肿瘤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还可结合经皮肺穿刺消融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这些消融技术利用热效应或冷效应,直接摧毁肿瘤组织。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且靶向药耐药的肺癌患者,联合应用 BAI 与消融术,可显著缓解症状,稳定病情,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生存时间得以延长。
结直肠癌领域:
结直肠癌患者在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耐药后,肝动脉介入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较为常见,肝动脉介入可针对肝脏转移病灶进行精准治疗。通过肝动脉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能够有效控制肝脏转移瘤的生长,减轻肿瘤负荷。此外,对于一些局部复发的结直肠癌患者,经直肠动脉介入治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临床实践中,不少结直肠癌患者在靶向药耐药后接受介入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进一步的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
介入治疗后的综合管理
介入治疗虽为靶向药耐药患者带来希望,但治疗后的综合管理同样关键。在术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身体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迹象。同时,合理的饮食与营养支持也不可或缺。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术后恢复。此外,心理疏导对患者至关重要。
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汤日杰教授:靶向药耐药并非意味着治疗的终结,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通过精准的局部治疗,介入治疗能够在靶向药耐药后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