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当病情步入晚期,患者常出现一系列棘手症状,吐血和水肿便是其中较为严重的表现,这也让患者和家属忧心忡忡,急切想知道:肺癌晚期吐血水肿还能活多久?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介入治疗,又能否成为改善患者状况、延长生存期的 “救命稻草” 呢?下面就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汤日杰教授为你解答:
肺癌晚期为何会出现吐血和水肿?
肺癌发展至晚期,肿瘤组织生长迅速,不断侵蚀周围血管。肺部血管丰富,一旦肿瘤侵犯到大血管,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吐血症状。这种吐血有时是少量痰中带血,有时则是大量鲜血涌出,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甚至可能因窒息危及生命。
水肿的出现与多个因素相关。一方面,肺癌晚期患者身体消耗大,营养状况差,会引发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全身性水肿,下肢水肿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肿瘤可能压迫或阻塞淋巴管、静脉等,影响体液回流,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水肿。比如,肿瘤压迫上腔静脉时,会引发上腔静脉综合征,表现为头面部、颈部及上肢水肿,患者外观改变,还伴有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
肺癌晚期吐血水肿患者的生存期预估
汤日杰教授指出:肺癌晚期患者出现吐血和水肿等症状,无疑让情况雪上加霜,但很难直接给出确切存活时间。一般来说,若不进行有效治疗,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能仅数月。不过,个体差异极大,年龄、身体基础状况、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肿瘤病理类型(如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等,不同类型恶性程度和进展速度有别)以及对后续治疗的反应等,都会显著影响患者生存时长。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对治疗敏感的患者,生存期可能延长;身体极为虚弱、病情进展迅速且对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生存时间则可能更短。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汤日杰教授 指出:“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难以一概而论,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但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身体基础,往往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介入治疗:为肺癌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肺癌晚期治疗手段中,介入治疗逐渐崭露头角,为众多患者带来生机。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 X 射线、超声、CT 等)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经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创口将治疗药物或器械精准送达肿瘤部位,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手术、放化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相对较轻、可重复性强等优势。
介入精准缩小肿瘤的原理与效果
针对肺癌晚期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较为常用。该方法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注入高浓度化疗药物,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远高于全身其他部位,直接 “毒死” 肿瘤细胞。同时注入栓塞剂,堵塞肿瘤供血血管,切断肿瘤营养来源,使肿瘤细胞因缺血缺氧坏死、萎缩,达到缩小肿瘤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部分肺癌晚期患者经规范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有的患者肿瘤缩小比例可达 50% 以上,为后续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延长生存期的实例与数据支撑
介入治疗在延长肺癌晚期患者生存期方面有诸多成功案例和数据验证。相关研究统计显示,接受介入治疗的肺癌晚期患者,其 1 年生存率相比未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有显著提高。例如,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一组接受介入治疗的肺癌晚期吐血水肿患者,其 1 年生存率达到了 40% 左右,而未接受介入治疗的对照组 1 年生存率仅为 10% - 15%。部分对介入治疗反应良好、能坚持完成系列治疗并配合后续综合管理的患者,生存期甚至可延长至 2 - 3 年,极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伴。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汤日杰教授强调:“介入治疗为肺癌晚期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尤其是在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但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多学科协作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结语
最后,汤日杰教授提醒大家:肺癌晚期出现吐血水肿虽病情严峻,但并非 “被判死刑”。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缩小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潜力巨大。患者接受治疗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勇敢与病魔抗争,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