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方法 , 是在影像设备 (CT或B超) 的实时引导下 ,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挠动脉、股动脉)或微小切口直达肿瘤供血动脉或是肿瘤内部, 对肿瘤或异 常病变实现精准的给药、封堵、 灭活等操作。在操作之前往往会利用现有的影像手段,对肿瘤周边血管或是组织进行综合的评估,以达到更精准的治疗,减少患者的副作用或是并发症的发生。
肿瘤微创介入从治疗入路主要分为血管内介入与非血管内介入。
血管性介入是通过器械到达肿瘤供血动脉,在血管内注射相关药物进行治疗;非血管性介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各种器械,经人体生理腔道的自然开口或直接经皮穿刺到肿瘤内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内支架成形术、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术等。
介入“对病”治疗——血管介入
通过器械选择性的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化疗药、靶向药等)及栓塞血管物质(即栓塞剂,如碘油、载药微球等),使药物直接打击肿瘤组织,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实现杀伤并“饿死”肿瘤细胞的双重作用。
经动脉栓塞(TAE)
通过将栓塞剂经导管注入到肿瘤供血的靶动脉,使靶动脉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肝癌、肾癌、胰腺癌、肺癌、盆腔恶性肿瘤等姑息性治疗和相对根治性治疗,以及肝血管瘤的根治性治疗。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
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混合在一起,经导管注入到肿瘤的供血脉,使靶动脉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一方面,栓塞造成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另一方面,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肿瘤组织接触时间,提高药物的杀伤能力。
经动脉灌注化疗(TAI)
化疗药物通过肿瘤血管直接注射到供血动脉中。与传统静脉化疗相比,经动脉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肿瘤周边化疗药物的浓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经动脉放疗栓塞术(TARE)
亦称为内放疗,基于钇-90(90Y)放射微球经导管输送到肿瘤供血动脉的放疗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利用大剂量高能量β射线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健康组织。
介入“对病”治疗——非血管内介入
非血管微创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影像设备(CT或B超)实时引导,用专用穿刺针穿刺经皮肤精准穿刺至肿瘤部位,通过物理、化学、内照射等手段,达到灭活肿瘤,减轻瘤负荷的目的。
化学消融(Chemical Ablation)
在超声或CT引导下采用专用针具经皮穿刺肿瘤,将化学药物、无水酒精等直接注射到肿瘤内,原位灭活肿瘤细胞,肿瘤组织自然融解吸收的治疗方法。
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
在超声、CT等影像引导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将微波消融针经皮穿刺进肿瘤组织,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互相摩擦产生热量,肿瘤内消融针中心迅速升温至120℃~150℃时,癌细胞蛋白质彻底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对症”治疗
解决占位效应>>
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组织挤压或侵蚀周围组织的继发病理性效应。微创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置管引流、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来迅速改善患者的肿瘤占位症状。
最常见的有:食管癌所致食管狭窄引起的吞咽困难;肺癌压迫气管的狭窄导致喘鸣;胰腺癌压迫胆管所致黄疸等,介入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生活治疗。
此外,一些良性梗阻,如输卵管梗阻,也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得到改善,实现怀孕的可能。
止血治疗>>
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处理肿瘤出血并发症。主要的方法有两种:
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术:通过直接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所在的动脉血管中,同时阻塞肿瘤供血血管,以达到治疗肿瘤和减少其出血并发症的效果。经导管血管栓塞术:通过将一些人工栓塞材料有控制地注入到病变的供血动脉内,使之闭塞,中断血供,以达到控制出血。
癌痛治疗>>
癌痛可能来自肿瘤压迫或浸润周边组织或器官产生的疼痛,或是治疗和诊断程序引起的疼痛。
微创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癌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经皮椎体强化技术:用于治疗脊柱转移瘤所致的溶骨性破坏可能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消融技术:通过在组织中放置电极来产生高温,以破坏病变组织的神经根,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经皮神经毁损术:主要用于治疗肿瘤病变对内脏神经丛或躯体神经直接侵犯所致的疼痛。
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可以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也可以根据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缓解肿瘤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