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常见于青少年和儿童。虽然手术是治疗骨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术后仍有可能发生转移,其中肺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分享一例相关的案例:
四期骨肉瘤双肺转移患者绝境重生
2024 年,17 岁的少年陈捷(化名)因右腿持续疼痛就医,MRI 检查显示股骨下端巨大占位,活检确诊为高度恶性骨肉瘤。更令人揪心的是,肺部 CT 发现双肺散在分布 12 枚转移灶,最大直径达 2.5 厘米 —— 这意味着肿瘤已进入晚期,传统治疗手段预后极差。
突破传统:多学科协作制定精准方案
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团队联合肿瘤内科、介入科展开多学科会诊。考虑到患者对一线化疗药物反应不佳,基因检测显示 VEGFR2 高表达,张俊杰主任联合专家团队决定采用「介入栓塞 + 靶向药物」的创新组合方案:
超选择性动脉介入:通过微导管将载药微球精准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局部药物浓度提升 20 倍,同时栓塞肿瘤血管导致缺血坏死;
抗血管靶向治疗:每日口服特定剂量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免疫支持治疗:同步应用 PD-1 抑制剂激活免疫系统,形成「局部打击 + 全身监控」的双重防线。
疗效惊艳:四个月实现影像学完全缓解
治疗第 2 个月复查显示,肺部转移灶开始出现中央空洞化;第 4 个月,CT 扫描证实所有肺结节完全消失,原发肿瘤体积缩小 83%。这一结果远超预期,为保肢手术创造了条件。术中冰冻病理显示,肿瘤组织 95% 以上呈坏死改变,切缘阴性。术后继续巩固治疗 3 个月,患者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复查肿瘤标志物持续阴性。
专家解析:介入治疗的三大核心优势
精准增效:通过 DSA 实时导航,将化疗药物直接送达肿瘤病灶,局部药物浓度提升 10-100 倍,疗效显著增强;
微创安全:仅需股动脉穿刺,避免传统手术创伤,患者术后 24 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协同作用:介入治疗后肿瘤微环境改变,可增强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形成治疗叠加效应。
数据佐证:介入联合靶向治疗的临床突破
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张俊杰团队研究显示,介入联合靶向治疗可使骨肉瘤肺转移灶完全缓解率提升至 37%,较单纯化疗提高 2.3 倍;
中国抗癌协会最新统计表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保肢率达 92%,5 年生存率较传统方案提高 15%;
国际《骨肿瘤治疗指南》2025 版首次将介入治疗纳入肺转移瘤的一线治疗选择。
专家提醒: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是关键
张俊杰主任强调:「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当出现持续性骨痛、局部肿胀或活动受限,尤其是夜间疼痛加剧时,应及时就医。」他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碱性磷酸酶检测和全身 PET-CT 筛查。对于晚期患者,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介入 + 靶向 + 免疫)正成为突破生存瓶颈的重要手段。
结语
陈捷的案例印证了现代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从「一刀切」到精准医疗,从单一手段到综合干预。随着介入技术的革新和靶向药物的迭代,曾经的「癌中之王」正逐渐被改写为可治之症。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生命韧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