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中,“癌症体质”常被描述为一种容易患癌的“先天注定”状态。尽管这一概念缺乏严谨的科学定义,但现代研究确实发现,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代谢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可能使某些人群面临更高的癌症风险。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带您从科学角度探讨“癌症体质”背后的真实因素。
一、遗传因素:癌症风险的“先天密码”
部分人群的DNA中确实携带了增加患癌风险的遗传突变。例如:
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这类突变的人群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终生风险可达70%以上)。安吉丽娜·朱莉因家族遗传性乳腺癌风险切除乳腺的案例,正是这一机制的典型体现。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患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0倍以上。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APC基因突变使肠道息肉癌变风险接近100%,需终生监测。
数据支持: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约5-10%的癌症病例与遗传性基因突变直接相关。这类人群可被视为具有“遗传易感性体质”,但遗传并非绝对宿命——早期筛查和干预(如预防性手术、定期检测)可大幅降低发病风险。
二、环境因素:潜移默化中的致癌“土壤”
长期暴露于特定环境致癌物,可能改变细胞基因表达,形成“环境易感性体质”。例如:
职业暴露:矿工长期吸入石棉纤维,肺癌发病率是非暴露人群的5-7倍;化工厂工人接触苯、甲醛等化学物质,白血病风险显著升高。
地域性因素:河南林州(今林州市)因长期食用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食管癌发病率曾居全国首位;日本福岛核泄漏后周边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均反映了环境致癌效应。
慢性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EB病毒与鼻咽癌、HPV与人类宫颈癌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这类感染列为I类致癌物。
科学机制:环境致癌物通过氧化应激、DNA损伤、表观遗传修饰等途径,干扰细胞正常生长调控,为癌症发生埋下伏笔。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早期脱离有害环境或接种疫苗(如HPV疫苗)可有效阻断。
三、代谢与生活方式:可调控的“癌症风险开关”
个体的代谢特征与生活习惯,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慢性炎症水平及激素平衡,间接塑造“癌症易感体质”。例如: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证实,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如乳腺癌、肝癌、胰腺癌)。脂肪组织产生的炎症因子可刺激癌细胞生长,胰岛素抵抗则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
慢性炎症:慢性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因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癌变风险较普通人群高2-3倍。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使肺癌风险增加20倍;酗酒导致的肝硬化可进展为肝癌;熬夜、压力过大则可能削弱免疫功能,降低机体抗癌能力。
逆转可能:通过健康饮食(地中海饮食模式)、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干预,可改善代谢状态,降低30-40%的癌症风险。日本“胃癌大国”到“胃癌低发国”的转型,正是公共卫生干预的成功案例。
四、结论:癌症体质≠命运判决书
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称:“癌症体质”并非宿命论的预言,而是由多因素交织的风险评估模型。遗传、环境、代谢和生活方式共同决定了每个人的癌症风险水平。通过以下措施,多数癌症风险可被有效预防:
1. 高风险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定期肿瘤筛查(如BRCA突变者每年乳腺MRI检查)。
2. 普通人群: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环境致癌物,接种HPV、乙肝等防癌疫苗。
3. 中西结合调理: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通过体质辨识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
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温馨提示:了解“癌症体质”的本质,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科学地管理健康——风险越高,越需主动干预。正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所言:“癌症是可控的慢性病,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