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被誉为“沉默的杀手”,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肿瘤中心董文广教授指出,肝癌的发生往往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而这一过程并非不可逆转,关键在于科学预防与早期干预。
肝癌成因: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董文广教授表示,肝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特别是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癌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2.长期酗酒:酒精进入体内后,需经过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进而演变为肝癌。
3.黄曲霉毒素暴露: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强致癌物,主要存在于发霉的花生、玉米等食物中,长期摄入可直接损伤肝细胞,诱发肝癌。
4.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肝脏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容易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
5.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肝癌,那么其家族成员的患病风险会相对较高。
6.化学毒素和药物滥用: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某些工业毒素,或滥用药物,都会增加肝脏负担,引发慢性损伤,甚至诱发癌变。
高危人群需警惕,定期筛查不可少
董文广教授提醒,以下人群应特别关注肝癌风险,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
长期酗酒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
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或有长期食用发霉食品习惯者
脂肪肝、糖尿病、肥胖患者
既往有肝硬化病史者
科学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针对肝癌的早期筛查,董文广教授推荐以下检查方式:
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癌的常见肿瘤标志物,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
肝脏超声检查: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的方式,能够有效发现肝脏的病变情况,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查一次。
CT/MRI影像检查:对于高度怀疑肝癌的病例,CT或MRI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科学预防,降低肝癌风险
董文广教授强调,预防肝癌需要从生活习惯、疾病控制等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包括:
1.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是阻断肝癌发生的关键,未接种乙肝疫苗者应尽快补种。
2.健康饮食:
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
均衡膳食,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新鲜蔬果等。
限制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减少脂肪肝风险。
3.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长期吸烟、酗酒者应尽早戒除不良习惯。
4.规律作息与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肝功能。
5.避免滥用药物: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滥用药物或长期服用某些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会增加肝损伤风险。
6.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疾病进展到晚期。
结语
肝癌并非无法预防,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已知的危险因素,并做好定期筛查。董文广教授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社会与个人共同努力,提高健康意识,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真正远离肝癌的威胁,守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