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肿瘤介入治疗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势,在肿瘤治疗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在介入治疗成功后,术后的护理与康复同样关键。做好介入治疗后的各项注意事项,不仅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还能助力患者更快康复,提升生活质量。接下来,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就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肿瘤介入治疗后的注意要点。
第一关:预防感染,筑起生命防线
化疗药物会攻击快速分裂的细胞,其中就包括免疫系统的“主力军”——白细胞。化疗后7-14天,白细胞水平可能跌入谷底,中性粒细胞(一种关键免疫细胞)减少会导致身体失去对抗病原体的能力。具体怎么做?
1、体温监测是“警报器”:每天早晚测量体温,若超过38℃或持续低热,立即就医。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首发信号。
2、个人卫生“升级防护”: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牙龈出血;洗澡改用擦浴,减少皮肤破损风险;排便后从前往后擦拭,预防肛周感染。
3、环境管理“三避免”:避免接触花草、宠物(可能携带真菌或寄生虫);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食用隔夜饭菜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尤其海鲜、肉类)。
第二关:营养支持,细胞修复的“燃料库”
化疗后的身体就像一台“缺油机器”:黏膜受损导致吞咽困难,胃肠道反应让人食欲全无,但此时细胞修复急需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科学饮食原则:
1、“少量多餐”替代“三餐饱食”:每天吃5-6小餐,用粥、糊糊等半流食减轻消化负担。
2、优质蛋白优先:鸡蛋羹、嫩豆腐、酸奶等易消化蛋白来源比大鱼大肉更适合。
3、针对性补充维生素:维生素B族:燕麦、全麦面包可缓解末梢神经炎;维生素C:鲜榨橙汁(避免过酸刺激口腔)帮助伤口愈合;锌元素:南瓜籽、瘦牛肉促进味觉恢复。
4、特殊医嘱需遵守:若出现严重腹泻,需短期禁食,通过静脉营养补充。
误区纠正:家属常给患者喝骨头汤补营养,但浓汤中脂肪远高于蛋白,反而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第三关:副作用管理,把风险关在“笼子”里
化疗的“余波”可能在7-15天内集中爆发,不同症状需要精准应对:
1、恶心呕吐:提前半小时服用止吐药;口中含姜片或闻柑橘类水果气味;避免饭后立即平躺。
2、腹泻处理:服用蒙脱石散后立即喝100ml温水;用苹果煮水代替生水果;记录大便次数和性状,若带血或黏液需立即就医。
3、口腔炎护理: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小苏打)交替漱口;避免酒精类漱口水;进食前用利多卡因溶液喷涂止痛。
4、手足综合征:穿棉袜戴手套减少摩擦;避免长时间站立或提重物;局部涂抹尿素软膏。
特别注意:若出现胸闷气短(可能心脏毒性)、小便减少(警惕肾功能损伤),需立即急诊处理。
第四关:心理调适,激活身体的“自愈力”
化疗后的心理波动常被忽视,但焦虑、抑郁会使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抑制免疫系统。
实用心理调节法:
1、建立“正向反馈”机制:记录每天的小进步,比如“今天多吃了半碗粥”“体温保持正常”,强化掌控感。
2、组建“抗癌联盟”:加入病友群分享经验,但避免过度比较病情。
3、适度“转移注意力”:听有声书、做手工、写治疗日记,但避免过度用脑。
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区张俊杰主任专家提醒:若需及时寻求心理科干预,必要时服用抗抑郁药物。
总结:化疗后的7-15天,是“危”与“机”并存的阶段
化疗后的 7 - 15 天,既是患者身体最为虚弱、面临风险最多的阶段,也是进一步打击癌细胞、促进身体恢复的重要时期。只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科学应对,就能化 “危” 为 “机”,为肿瘤治疗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